位于貴州省甕安縣的草塘“十二塘”,集旅游開發、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群眾生產于一體的工程,既是重大基礎工程,又是重要民生工程,更是經濟發展支撐工程。
由中機國際設計的 “十二塘”盛唐櫻園古建筑景觀已經開始建設。主創人員在設計之初,直面挑戰,憑借多年潛心研究《營造法式》的心得,在現存唐代建筑十分有限、可供參考的歷史資料也極端匱乏的情況下,開創性地完成了盛唐櫻園的設計工作,方案創意、設計技巧與整合布局,細微處見知著,磅礴中顯功力。
一、規模與特色
“盛唐櫻園”是甕安縣“草塘十二塘”核心景區,山環水繞、步移景異,有唐代詩人、畫家王維藍田別業“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的詩意。“盛唐櫻園”總占地4000余畝,其中山地面積3000余畝,水面面積1000余畝,是一處以中唐為特定歷史風貌,唐風景觀建筑為創作對象,當地唐代大事記為情景依據設計的超大型唐文化園林、景觀建筑工程。園內規劃建設“是即瀛洲”“湖光山色”“納水銜山”“秦漢遺風”“佛光寶塔”“含涼別院”“花神點翠”“花神小筑”“武曌大殿”九大唐風建筑群。挖掘、整理和創作唐風建筑之殿、堂、樓、閣、軒、榭,廊、橋、塔、坊、門、闕計單體建筑98座,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是目前已設計、在建、已建的國內規模最大、等級最高、個性最強的唐風景觀建筑群和最能代表唐風園林建筑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二、唐風建筑設計概略
“盛唐櫻園”唐風建筑創作設計是一個龐大、紛繁復雜的課題,目前國內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唐代建筑遺存少、參考資料匱乏。僅憑北宋李誡《營造法式》作理論依據去研究唐代建筑,要實現業主方提出的“典型唐代風貌、經典傳世作品、魯班獎目標作品”三大要求,是古建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消化與吸收。主創人員在研習了近30年《營造法式》的基礎上,實地考察過國內唐代、遼金建筑遺構幾十處,對東瀛唐風建筑也進行了充分研究與實物調查,重點篩選了國內近十年來新建的,有參考價值的唐風建筑兩處進行技術性評估,破解設計難題。
(二)唐風樣式的探索。唐代風貌的建筑,外觀特征基本上只有兩大類:大式與小式。建筑主要有重檐廡殿、單檐廡殿,重檐歇山、單檐歇山,十字歇山、四角攢尖(重、單檐)、圓形攢頭、八角攢頭、懸山等,主要變化集中在建筑屋頂之上,平面開間、進深則因功能需要遞增或遞減,其中大式建筑多指群組中儀式感強,有施政功能,有禮制要求的建筑。小式建筑則泛指以景觀為主的館舍、別苑等。總體上外觀特征變化小,不夠豐富,難以滿足現代旅游景區建設中大多數游客所追求的形式美、功能強、有文化內涵等要求。所以我們除完美演繹盛唐建筑之外大膽采納了敦煌壁畫中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傾向于浪漫與虛幻的建筑造型,綜合黔南地區“風斜雨急”的氣候特點,創造性地完成了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有唐代風貌、有地域特色,似破繭而出、似飄然若仙,或振翅欲飛、或撼山納水,有獨立個性的唐風建筑作品。
武曌大殿鳥瞰、透視
三、傳統榫卯結構與建筑構成關系
盛唐櫻園唐風建筑的大部分用材是實木,所采用的是傳統大木構架體系,梁柱、鋪作、屋頂三部分的結合靠榫卯來連接。因此盛唐櫻園內的建筑不僅僅再現的是唐風建筑外觀,施工功法的還原和千千萬萬的榫卯構件的合理詮釋才能使建筑具有技術及人文屬性,才能有傳承的價值。例如一朵典型的七鋪作雙杪雙下昂柱頭科斗栱,構件由座斗、華栱、瓜栱、慢栱、令栱、正心枋、齊心斗、交互斗、散斗、昂構件、耍頭等十幾個構件組成,各小件之間的榫卯約有50余種,通過榫卯咬合、搭接、重疊,形成一個有承載功能的斗栱,數十個上百個不同類型的斗栱才組合成建筑的鋪作層(斗栱層),屋頂主要荷載通過鋪作層傳遞給梁柱。舉凡屋架,梁柱體系其設計、制作過程和斗栱的榫卯異曲同工,這是傳統木構體系、榫卯結構、工法設計全面導入盛唐櫻園唐風建筑的一次重大實踐。
是即瀛洲正殿剖面
四、實景圖片展示
入口牌樓
“是即瀛洲”透視1
“是即瀛洲”透視2
“兩宜軒”夜景
濯清亭